怎样避开股票投资中的雷区

2019-01-0715:51:36 发表评论 2,281 views

2018年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是充满焦虑和悲伤的一年。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去年一年里,私募清盘数量高达历史之最,接近5000家。除此之外,排名靠前的基金业绩随跑赢了指数,但仍然未获得绝对盈利的目标。

很多人都纷纷表示:投资之难,超过了原来的预期。投资理念是简单的,但是投资要获得盈利却不容易,要做到长年累月的可持续盈利更是难于上青天。昙花一现的股神遍地都是,长跑的运动健将却是寥若晨星。

我国的股市波动剧烈,不同于成熟市场,短期的账面浮亏并不是真实的亏损,而资金的永久性损失才是。持有优秀的公司是可以穿越牛熊的,毕竟,长期来看,一家公司的股价上涨都是由其靓丽的业绩推动的。在估值不贵的情况下,EPS是否有持续增长的可能才是投资者应该看重的对象。

可是,随着股市的不断下跌,很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频繁踩雷,割肉一个亏损严重的个股后,然后又进入另一个严重下跌的个股的恶性循环之中。躺枪数次后,不少投资者捶胸顿足,悔不当初。怎样才能避免频繁踩雷呢?以下是一些投资经验和心得的总结,与读者进行分享。

第一:缩减交易频次,践行谨慎“打孔”策略

很多人之所以频繁踩雷,就是因为交易太频繁造成的。减少交易频次,是投资者避免频繁踩雷的重要策略。交易次数越多,摩擦成本也就越高,结果自然是肥了券商和国家税务机关,除此之外,由于对投资标的研究不深入,增加了不确定性的风险。

我国股市的换手率非常高,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减少交易频次,多做战略性的投资,是他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投资好比打孔,人一辈子自己能碰到、能理解并有实力把握的优质投资机会一定是稀少的。投资者并不需要频繁做决策,这意味着要放弃大多数平庸的投资机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极少数改变命运的投资策略和标的上。

多做多错,“少则得,多则惑”,尽可能地去做减法。投资的过程往往是非常枯燥的,成熟的投资者总是在不厌其烦的等待。二级市场的投资现实是:大多数投资组合80%的交易时间里都是赔钱的,敢于放弃一些似是而非的机会和主动做减法,才是真正的高手。

第二:认真研读上市公司财报,排除财务数据有重大瑕疵的企业

很多人都说A股没有救了,从来只是跟跌不跟涨,10年来,经济不断发展,而股市的指数却在原地踏步,让人哭笑不得。其实,这要和我国股市当前的定位说起。我国的股市还比较年轻,股市在管理层眼中主要是用来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上市公司来圈钱的。至于上市公司怎么回馈投资者,并不是管理层看重的。

除此之外,我国股市的监管相对滞后,一些制度也有明显的漏洞,比如对那些财务作假的上市公司和高管惩罚力度过轻,违法成本低。投资者若买中了出老千的上市公司,踩雷的难免的。有些无良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业绩,割韭菜套现,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最后还是让可怜的投资者买单。

因此,阅读财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用来排除垃圾企业的。一旦投资者发现财务数据有重大瑕疵,对其敬而远之,是比较务实的投资策略。特别要对那些应收账款太多,多年不分红,现金流不断恶化的企业提高警惕。有些投资者连基本的财务素养都不具备,踩雷是迟早的事。

第三: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人品与职业素养,远离垃圾管理层

如果某个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上做过投资,那么他对“投资就是投人”这样的理念并不陌生。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伟大的企业更是离不开伟大的管理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这么吹牛说:普通的管理者也能把企业经营好。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优秀的管理层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那么到底如何研究企业的管理层呢?我认为:民营企业家,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的履历是不得不研究的。有些企业家在公司上市后就缺乏了继续创业的动力,频繁减持股票,甚至连第一大相对控股股东都不是,对于这样的企业家我们要保持谨慎投资的态度。

管理层的素质和人品,在短期内是无法做出判断的,但可以从管理层历史公开的言论、对待投资者的态度和业余生活的偏好等方面,窥见管理层的基本素质。管理是从自己做起,管好了自己,自然就能带领他人一起前行。

懂得善待员工、客户以及不断回馈社会,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广阔心胸与格局的企业家,我们应该高看一眼,这样的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往往会因为其正面的善行,得到更多用户的拥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比如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丰富的历史告诉我们:“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句话不仅适合评判企业家,还适合评价一个的投资者是否具有“长赢”的基础。

总而言之,要想减少投资踩雷的可能性,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进行深刻反思,更要从行动上如履薄冰。优质的投资机会一定是稀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并不需要做决策,只需要耐心等待即可;但耐心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深入研究企业、分析管理层和财报和判断市场的动向。只要投资者能够做到不断缩减“买与卖”的次数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加公司和市场的研究频次和深度,就一定能够获得不俗的投资业绩。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1186.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