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盘正经历流动性危机

2020-03-2000:53:13 发表评论 1,205 views

还记得在前不久油价经历史诗级暴跌叠加美股熔断的时候,我曾经提到,由于有良好的对冲手段,在股价和期货价格双杀的情况下,大多数机构的损失并不一定很大,如果有机构提前做空,甚至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桥水也“翻车”

通过当时欧洲市场上的公开数据,我们看到以雷达里奥为首的桥水基金,早在二月份就开始对欧洲各国的股市进行了做空,规模超过百亿美金。根据当时的数据猜想,桥水基金应该能在这波全球股市暴跌中获得巨大收益。

然而剧情反转得如此之快,昨天白天,也就是美国凌晨的时候,竟然传出了桥水基金“爆仓”的传闻,而且传得绘声绘色,相关的聊天记录有细节也有逻辑分析,理论上也合情合理。

随后,桥水基金方面对外发表了申明,主要的内容有两点,第一,公布了近期各产品的收益率情况,我看了一下,根据每个产品自身的风险偏好,收益率从负7%到负21%不等;第二,桥水基金表示这种亏损的程度完全在基金承受范围之内。关于投资人大额撤资的传闻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实际上对比股市、石油期货等金融资产价格的跌幅,哪怕是21%的跌幅也并不算大。所以爆仓的传闻有点夸张了,损失惨重倒是可以理解。

传闻中爆仓的理由

在传闻中提到了一个“爆仓”的细节,大概是说基金爆仓既不是股票问题,也不是石油期货的问题,而是债市出现了问题,叠加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了爆仓。因为最近新闻都被美股连续熔断和石油价格暴跌刷屏,所以很少人会关注到债市的问题。

当我看到传闻说是由于债市问题,想当然会觉得是不是因为债市波动剧烈导致爆仓,结果找到了相关数据一看发现,虽然美国国债的价格有所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远没有股市和油市那么剧烈,哪怕算上债市杠杆,问题也不算严重,怎么就成为了“爆仓”的理由呢?

关键的问题在于利率和流动性上。

常规操作暗藏杀机

在金融机构里有一个常见的操作,叫做“长贷短借”。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发现短期的借贷利率会远小于长期的借贷利率,比如我们在每天公布的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就能看到,今天最新公布的隔夜拆借利率是0.846%,一年期的拆借率是2.451%。

这中间就有大概2.6%左右的息差。于是金融机构很自然就会想到,我是不是可以不断借短期的钱,然后借给长期的客户,这中间就能白赚2.6%的息差。不仅如此,由于债券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作为抵押物还可以套取低息现金,这样循环往复,通过杠杆就可以扩大息差收入。

短期利率小于长期利率,这是一个确定性非常高的事,全世界都一样,这么看来,这种操作显然是一本万利。在现实中,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各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在使用这种操作,几乎算是常规做法了。

但是这其中也蕴藏着风险,最直观的风险有两种。第一,短期利率可能会出现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第二,完成这种操作的前提是短期能持续融到资金,万一流动性不足,就会产生违约。

在中国,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并不罕见,其实国外也一样,比如在中国每个月的月底,或者在长假期之前都会出现短期利率上升的情况,但是这对于长期的套利而言影响并不算太大,毕竟需要资金回笼的日子并不多。

当然,这也有例外,比如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期间,几乎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国短期利率都高于长期利率,而且还高不少,那段时间里新闻就经常报道银行闹“钱荒”。而且上述那种“短借长贷”的模式也必然会亏损。回顾那段时间的A股,股市基本就是阴跌,成交量急剧萎缩,毫无生气。

比利率倒挂更严重的就是“流动性危机”,也就是短期根本借不到钱支撑长期的贷款,最终导致违约。在传闻中债市出问题的重点,就是流动性问题。

面对流动性问题,金融机构的做法通常是首先出更高的价格融资,类似于银行的“高息揽储”,如果还是融不到资,就要开始变卖一切可以变现的资产,首先就是国债和股票,还有评级较高的企业债,如果还是补不了窟窿,那就爆仓,等着收律师信了。

通过逻辑推导的后果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美国金融机构面对的,就不是什么对冲、做空的问题,而是尽一切努力回笼资金的问题了。我们将会看到,只要跟美元紧密相关的资产都会出现抛售潮,包括黄金、各种大宗商品、美股、美国债券、乃至于在其他国家投资的美元资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变现、兑换成美元并回流美国本土。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11626.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