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瑞幸的分析师只是尽忠职守

2020-04-0820:59:21 发表评论 2,266 views

我感觉大家对“分析师”这个职业似乎有什么误会。

1、吹捧浑水

最近瑞幸被浑水做空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先是在年初浑水发了一份做空报告,然后瑞幸否认相关内容,国内各大券商分析师力挺,结果最近瑞幸又“自首”引发爆雷。整个事情跌宕起伏,比电视剧还魔幻。

这个时候,国内就有人开始吹捧浑水了,说人家浑水的分析师团队多么用心,中国的分析师团队多么“业余”,为此中国分析师应该感到羞愧。

根据浑水的报告,他们雇佣了92名全职,1418名兼职,在全国53个城市的门店样本中全天候录像,总录像时长达11260小时,并且收集了25843张小票,最终整合成一份89页的做空报告。

作为对比,网上的文章称国内分析师只是去瑞幸的办公室跟老板们商业互吹了一番,再随便喝两杯咖啡和用一下APP就算是调研完成了,然后就开始“力挺”了。

因此得出结论,国内的分析师“不行”。

2、分析师的本职工作

确实,我们观察国内的分析师报告,通常结论只有以下几种:推荐、强烈推荐、增持、持有。只有烂透了并且还受到市场关注的企业才有可能出看空报告,这么多年来国内看空报告应该一只手能数的过来。如果在A股完全跟着分析师报告走,大概率会亏得惨不忍睹。

事实如此,分析师们这个锅看来是很难甩掉了。

但这真的是分析师们的“错”吗?

在社会的认知里,证券分析师应该是一个分析市场、分析企业,然后根据数据给出专业结论的一群人。但现实也许并不是这样的,分析师压根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只是衍生出来的一个“岗位”而已。分析师群体根本就没有责任和义务为普通的股民提供分析报告。

比如年轻时期的巴菲特,所有的投资决策和市场分析几乎都是靠他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根本没必要也没有能力请一个专职的所谓“分析师”,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分析师。

只有规模大了,项目多了,一个人管不过来的情况下,才会请一些人来协助整理资料,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这是分析师的雏形。资料整理好之后,投资决策的权限依然掌握在投资人手中。

所以分析师最初的职能,就是协助整理出有价值的资料,是个辅助岗位而不是决策岗位。这个岗位最初如何“赚钱”呢?当然就是由雇佣他的投资人付工资了,如果投资人因为分析师提供的材料获得了巨大利益,说不定还会有奖金。

3、只对雇主负责

那么问题来了,分析师这个岗位的收益,来源于投资人的成功,基于这个前提,分析师只要通过分析报告,让投资人成功,就算是完成这个岗位的职责了。这会衍生出什么问题呢?

首先,报告的立场会根据投资人的立场而定。比如浑水,众所周知他是一家做空机构,所以出来的报告都是“看空”。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分析师一个个都天赋異稟,只写看空报告。而是这家公司依靠“做空”赚钱,分析师们如果写“看多”的报告,对于这家公司的投资人来说毫无价值,所以对于浑水而言,看多报告反而是没用的,既然没用自然就不会有看多的报告出现。

其次,分析师报告的正确与否就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听从”投资人的指令。比如,某机构已经建仓了某个企业,那么通常的做法是组织分析师团队搞个“看多”的报告发布出去,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资金把股价拉上去。那这个机构的分析师,作为雇员,其职责就是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至于这家企业是不是真的好,分析师自己又能有什么判断呢?

就算分析师有不同意见,除非砸掉自己饭碗,否则也不太可能在报告中呈现。而且分析师的圈子就那么大,一旦“过于耿直”,基本上就被整个金融圈抛弃了,到那时生计怎么办。

所以,网上文章中指责国内分析师“业余”,其实没什么道理。领导都已经投资了这家企业,报告的基调也已经定好的前提下,分析师还能怎么分析呢?像浑水那样请上千个人去搞调研,这不是浪费嘛。既然结果都一样,随便体验一下也就行了。

总结

分析师们不是圣人,只是一个金融衍生岗位,完成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分析报告的立场他们说了不算。大家对于市场上的各种免费的分析报告,看看也就行了,不要太当真,因此亏了钱的话,也就只能认命了。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12288.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