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总是负面信息缠身

2020-06-1710:21:55 发表评论 1,418 views

长期投资银行的朋友应该发现关于银行的言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是负面信息偏多。而关于银行的正面信息就算有传播效应也不好。而且在这些负面言论中,不乏故意捏造或选择性报道为了黑银行而黑银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这个问题我和行业内行业外很多人聊起过,这个问题还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1、民众喜闻乐见

银行业所属的金融业是国内平均收入水平较高的行业,仅次于IT/互联网行业。银行业的薪酬和社会平均薪酬比是大幅偏高的。所以,在民众的潜意识里对于高收入行业通常有一种仇富心理。民众对于银行业的负面信息也就会更关注。这种喜好反过来也刺激媒体从业者迎合民众的口味。只要是批评银行的稿子,被采用的概率就很大,自媒体的阅读点击量就很高;而说银行好话的稿子,被采用的概率就很低,自媒体的点击量就乏善可陈(譬如:本公众号)。这种现象本身也符合传媒的特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和银行相比客户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锄强扶弱是媒体最喜欢的戏码。

实际上,金融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对于从业者的要求高,工作压力大。其薪酬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准是市场供求决定的。实际上,我国金融从业者的薪酬和国际同业比相差甚远。

2、部分想要涉足金融业务的资本引导舆论

银行业的地位有点像围城,外面的红眼想进来,里面的经营起来苦哈哈。究其原因,银行是一个经营弹性比较大的行业,合规合法赚钱是如履薄冰,但是钻监管的漏洞非法经营赚钱可以赚到手抽筋。黑银行的高潮就在2013-2015年,当时很多场外资本想要进场开银行或者从事类金融业务。于是,各种资本开始频繁对银行发起攻击,黑银行吸血论,黑银行利息占比过高,黑银行体制僵化,黑银行乱收费。这波舆论的高峰就是那句: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法无禁止即可行。于是,懂金融的都靠边站了,各种P2P,金融和类金融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野蛮生长,民营银行的牌照批量发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息,结果如何呢?3年后P2P批量卷款倒闭,群众的血汗钱血本无归,黄金佳涉案金额54亿,泛亚倒闭涉案金额430亿,e租宝涉案金额762亿。最后,还是要被黑了无数遍的银行出来帮着擦屁股。

3、银行业体量太大,涉及的社会问题较多

银行业目前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300万亿的水平,全国从业者380万人。涉及到实体经济的各个部分,基本上是个企业就要跟银行打交道。人多了,涉及的企业多了碰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以一家大型股份行为例,一年新生成的不良在300-600亿之间,也就是说10亿的大雷每年少说要爆几个。这还是一家一行的情况,全国十几家股份行,6家国有大行,每年不良暴雷那就是每周都有的节奏。所以,在外人看来负面信息自然多。

4、最后一个就是银行自己不控制媒体,而对手控制了媒体

我国的银行多数是国有控股,地方政府控股或者央企控股,国家对于这些银行的经营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国家严禁银行通过入股控股的方式涉足实体经济,其中包括媒体行业。而银行的对手,特别是少数头部互联网公司实际上已经通过入股,控股的方式掌控了除央媒外的很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所以,普通人很难看到这些公司的负面消息。举个例子,银行被攻击最多的是净息差太高吸实体经济的血。但是,实际上2019年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净息差平均只有2.1%左右,而某互联网银行的净息差高达4.5%左右。为什么从来没有媒体攻击互联网银行的净息差高呢?

银行不掌握媒体的话语权,而互联网寡头掌控了媒体话语权。结果就是银行在舆论战中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窘境。所以,作为银行的投资者需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对于媒体报道的银行负面言论需要自己分析,批判地吸收,而不是盲目相信。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1545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