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期结构性牛市的起点

2020-06-2814:31:54 发表评论 1,272 views

过去多次讲过,我看好A股市场的两大逻辑,分别是利率下行和竞争格局改善。而“利率”和“竞争格局”,也是巴菲特认为的对股票市场影响最大的两大因素。所以,基于这两条逻辑,我看好A股未来十年的表现。

但对资本市场而言,所有宏大的主题,最终都要落实到增量资金上。外资持续流入A股,我就不重复了。

但不知道大家注意没?今年公募基金爆款频出,发行规模比肩2015年大牛市,但市场却并未像过去那样“爆款基金发行即对应市场顶点”。

打破这一规模的背后,我理解有两个原因:

1、低收益理财产品暴雷等,使得投资A股的风险收益比得以凸显;

2、以地产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体系,正在往以产业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系过渡。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说了好多年的“居民大类资产向股市迁移”,正在成为现实。而权益资产占国人资产比重仅3%,相比美国等的30%,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这也是催生“A股十年结构性牛市”的底层逻辑之一。

一、思考企业价值实现的方式和路径

尤其在中国,很多投资者没想明白,企业最终靠什么实现其价值。因为如果一家公司,它既没有持续的增长,也没有稳定的分红的话,就算低估可能依然不具备投资价值。

很多大家觉得很便宜的公司,可能未来10年的估值都低于当下。在港股,不足0.5倍市净率的公司很多。在成熟市场,别说破净,就算跌破净现金资产也不奇怪,原因可能是大股东只想以很低的价格去私有化这个企业。那么,哪怕公司账面的钱比市值还高,也没有什么意义呢,就算大家都觉得这个公司很明显是低估了,但如果缺乏了价值实现的方式,它就可以持续低估很长时间。我觉得在过去的A股市场,因为每种风格都会轮动到,所以大家直觉上会认为任何风格可能都能赚钱,但是以后这种局面是会变的,市场的这种结构分化会很严重。

二、从时代背景去把握投资逻辑

任何投资逻辑,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当前,A股消费股的一大逻辑是“消费品牌化”,另一个是“集中度提升”,但是消费品牌化不是一个永恒的趋势,大家去日本和美国旅行的话,会发现沃尔玛、Costco卖的消费品,价格很低,更多是“去品牌化”。比如买纸巾,咱们首选买洁柔这种品牌,但是在美国首选的肯定是沃尔玛的自有产品,因为性价比更高。所以,我们现在为品牌支付溢价的趋势,可能十年之后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行业投资逻辑是会发生变化的。

投资是变化着的角度,讲任何一个逻辑,一定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最典型的,就是我过去三年反复讲的,存量经济下买行业龙头。巴菲特以买消费股闻名,后来也买了苹果跟IBM,但是巴菲特在近20年有一半的时间是没有跑赢标普500指数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从美股最近20年走势可以很明显看到,信息技术板块的走势远比医药、可选消费品和必需消费品要好。

所以,我们看好任何一个行业,一定有其时代背景在。A股现在所处的时代,消费和科技都有走好的基础。但在美国,现在超配消费股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了,科技股的时代背景显然更好。

三、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有人对时代背景认知深刻,好公司跌下来敢买,有些人不敢,说到底还是心中没有对价值的认知。

很多投资者觉得,越涨越便宜,越跌还觉得越贵,是因为他丧失了价值判断,没有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没有对这个行业和企业的理解。

做投资的好处是,当你发现一个行业看错了,你可以很快的切换到另一个行业,但如果你做实业的话,付出一堆成本后,发现商业模式错误,转换成本极高,这就是实业跟金融投资的一个区别,金融投资流动性很好,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比的都是认知。

再举一个行业的例子,空调增速最高的时候是在2007年以前,动辄高达30%,比较初级的投资思维就是看到行业高增去买相应的股票,但是那几年空调上市企业的盈利增速是很低的,股价表现也非常不好,原因就在于那个时候空调企业太多了,所以竞争格局太差,大家价格战打得太厉害,而从2008年开始,整个空调行业增速开始变低了。

但是为什么近十来年,格力和美的股价涨幅却超过10倍,就是因为竞争格局的变化导致行业壁垒提升,导致企业的毛利率和盈利水平变高了,所以说最终企业盈利很好,不是大家说的一个行业,行业增速有多快,这个行业就能获得超额收益。竞争格局远比行业增速更重要,对于国内目前的经济增速虽然不高,但是竞争格局在变好,也反映了股票市场大概率有不错的表现。

四、关于我的投资体系

我自己的投资体系不依赖于任何市场风格,对行业也没有偏好,我希望可以把握更简单的机会。从我研究到买入的周期经常会很长,但我会一直等待,等到比较好的机会再买入。对我而言,预期回报率和安全边际是很重要的,我需要确保我买了之后大概率能赚钱,而不是可赚可不赚。我常说的——先胜而后求战,是我投资体系最核心的思想。

我对行业没有偏好,所以大家看到在2月份科技股涨得很好的时候,我的产品表现也还不错。等到了4、5月份,消费股表现特别好、科技股走势一般时,我的产品表现依旧还可以。整体下来,就明显比指数要好。

相对来说我的持仓会比较均衡,可能我在某一阶段发现某一类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是特别高的,持仓上会做一些倾斜。我觉得投资本质是一种概率游戏,所以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玄乎,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判断以及认知。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任何风格下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收益。

我希望我所管理产品最终的收益,是不依赖于任何市场风格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可持续的净值增长。打个比方,如果明年大金融涨得特别好,我相信我也有把握能做得比指数稍微好一些。因为如果一个板块有一波大行情的话,它一定有产业逻辑的支持,而不会是突然性发生的。

就是说有来自于国家政策或者某一方面大的变化或调整,然后带给了产业新的发展逻辑,最终走向更好。那么我通过对产业趋势的跟踪,发现虽然涨了20%,但是它的大逻辑是好的,我依然会买一部分,这会确保即便是价值股的大年,我也依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益。

换言之,我不是风格选手,我也不赚风格的钱。

五、对当前市场的看法

从资金面来讲,现在外资占A股的比重还是非常低的,而外资又普遍认为A股是比较有成长性的一个市场,未来A股走好,外资会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就是政策一旦推出“T+0”的话,普通投资者再想通过交易来赚钱,成功可能性几乎为0。

这里只讲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打板,堪称过去这些年游资做大的主要路径。但量化交易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挖掘因子,会发现某些情况下,某类股票可能会被打板,那系统就会自动买入。而有“券”在手的机构,可以马上在涨停附近反手卖出,当即锁定收益。这是过去的做法,而一旦“T+0”,意味能找到相关量价因子的策略,都可以精准狙击喜欢打板的投资者。

对于中长期市场,我认为一定是走好的。但大多数投资者,如果不做研究,会面临必然被淘汰的命运,把资金委托给专业投资者,会是不错的选择。

让专业投资者做专业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做股票专业度很高,打个比方,我每天至少花14个小时做研究、很少在凌晨两点前休息,我的研究团队有7个人,一个看周期制造、三个看消费、三个看科技,而我跟一些优秀分析师也是相识已久的熟人。

有资源优势、所花时间也更多,然后一般人每天花半个小时看股票,就说做投资很轻松,能持续比我们的业绩更高,这是不符合常识的。但大家想一下,相比一些比较敬业的机构,多数散户确实是处于这样的境地。

六、我做的一些有意思的探索

因为一些原因,我所管理产品的净值表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整体一年多看过来,排在了同类产品同期业绩前15%。但如果结合净值回撤来看的话,会更好一些,毕竟主要产品净值没破过“1”。哪怕是发行在今年2月底高点的产品,目前也有两位数的收益了。

在行业待了这么多年后,我对私募行业也有一些思考,比如:

1、提取比较高的提成,等于拿走了超额收益,最终我们能带给客户什么?

2、客户如何去判断产品的好坏?

跟国外不同的是,国内不管产品业绩好坏,私募差不多都是“2%+20%”的费率,而不是差异化计费。且都有封闭期,甚至长达三年。简单说就是,产品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的利益,而不反映客户的利益。我认为,好的制度会把人性中闪光的部分展现出来,而坏的制度则把好人变成了坏人。

关于这个,我采取的做法是,认购和申购免费、管理费和业绩提成都低于行业,且产品在赎回时计提业绩报酬,把复利留给客户;同时,产品首创不设封闭期,随时可赎回,且基本无费用。从实操情况看,过去一年我所管理的产品,赎回率不到1%,我的真诚也得到了客户的回应。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投资者无法看到净值背后,到底隐藏的是什么样的风险。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写文章是一个解决思路,因为投资者可以知道我大致投资的是哪些方向。

七、结尾

不管是投资股票还是投资产品,目光所及,多数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吧。但对事物本质和真知的追求,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16009.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