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过度调研

2020-09-0311:03:05 发表评论 901 views

乐歌股份真的是承包了一周的热搜,昨天又有最新的发展。9月1日董事长项乐宏再度在朋友圈发文称,“启动举报是十分恶劣的行为”,“鉴于我拿到的书面信息是要弄死我,我今天会去报警。”

1、金融底线:只谋财不害命

他所说的“启动举报”,其实是有人举报他“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这个事情,我觉得监管部门自有公论。

从外部视角观察,董事长的增持行为都是公开的,从程序角度上看没什么纰漏。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果大股东增持之后,股价上涨就会被举报“内幕交易”或者“操纵股价”,那么请问还有哪位大股东愿意增持自家股票呢?

除了举报之外,董事长还疑似透露出有人对他进行“死亡威胁”。这个事情可就严重了,至少都是个“恐吓”罪,那是刑事案件。

搞金融的,只谋财不害命算是基本底线,否则跟土匪有啥区别。

2、过度调研

言归正传,前两天我们分别从董事长和基金经理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分别表现出那样的行为。

对董事长而言,企业对他的重要性,加上与基金经理没有共同利益诉求,导致心理上“备受打击”,终于忍不住发了一通牢骚。

对基金经理而言,他们依照着过往的行为习惯,想去企业走个过场。加上本身配置的仓位不可能太大,于是对于这次调研准备的也不充分,造成了这次的尴尬局面。

这件事我们不可能只看个热闹,没有一点收获,那岂不是跟看个明星八卦没啥区别,纯属浪费时间嘛。我觉得这件事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日常投资中是否掉入了“过度研究”的陷阱。

这个过度研究,在现实中并没有精确的概念定义,只是描述性定义。如果放在日常买股票的场景中,就是投入在股票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以至于超过了其中所获得的收益,或者说在确定性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结果只是增强了一点信息的确定性,对投资决策本身没有影响。这些都属于过度研究的行为。

比如,董事长在文中提到:“为什么不对公司进行深入的调研,为什么置实控人长时间多次数大金额的增持而无视,为什么一定要等涨起来之后蜂拥而至,为什么总是只来到我们的办公总部大楼里问问题而不去我们的工厂看我们的设备、产能、工艺、质量、甚至去问问我们的装卸工,数数我们出货的集装箱,门口停了多少辆员工的车子?”

3、选择合适的调研强度

董事长随口列出的这些问题,确实都是调研的内容,甚至所有的生产型企业都适用,问题在于,基金经理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或者说,普通投资者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

如果宏观的发展方向支持这个行业,企业的报表也很健康。那么对于像平安资管这样规模的团队而言,由于投入的仓位非常微小,基金经理线下调研的时间可能只有半天最多一天,那么从客观上,就不可能做到董事长所提出的那些调研。

相反,基金经理直接跑到董事长办公室,当面随便聊聊看看这个人靠不靠谱,公司里员工的精神状态如何,可能更能反映出问题。

4、公开信息就够了

普通投资者就更是如此了,我们能看到的,也就是公开信息,次一等的信息来源是券商研报,最差的信息来源是坊间传闻和“股吧”的各种“内幕”。实际上,通过公开的渠道就已经可以获得用于决策的信息了,当做好决策后,只需要时不时更新一下信息,看基本面有没有变化就行。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19454.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