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问题思维

2020-10-2711:36:02 发表评论 809 views

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的。矛盾即问题。

我们分析的思路,大多是对未来的前瞻,试图穿透前方的迷雾。混沌的未来,带来的是不稳定的判断。稳定的投资业绩,必须立足于稳定的逻辑体系,而稳定的逻辑体系,须立足于毋庸置疑的常识。

如对冲套利,基于对偏离与回归的理解;周期股投机,基于的是周期会迟到但不会消失;成长股投资,基于的则是事物如何演变成住坏空。索罗斯的“在谎言与偏见传播时入场,在证伪前出场”或者“繁荣-萧条模式”,以及价值投资派口中的“价格向价值回归”,都是基于简单的常识,当然好的投资逻辑需要诸多常识的“搭建”,远比表面听上去复杂。

世界运行中的常识,其结构往往是一条双螺旋曲线,基于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现在的解决方法,在未来可能会成为问题;发展是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后的跳跃,如果不解决问题,事物就不可能完成质变。供需逻辑的基础,蛛网效应(低供给导致高价,高价促进高供给)是典型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未来成为了新的问题。这种供需循环是不可解决的,所以周期品行业往往只能跟随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而发展,长期走势是一个几乎没有倾斜度的横置的震荡通道。

不管研究宏观经济、行业还是企业,都要去把握主要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事物就不可能跨越过去发展。

如影视行业,长期矛盾始终是业绩高度不稳定和演员导演成本挤压,所以系列化、周边化和技术化(包括动画片、科幻/魔幻大片)以及在原创电影上引入外来资本,始终是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的发展方向(派拉蒙法案规定了发行方不能插手院线);在中国,因为分账比例过低(一般在43%左右)、周边衍生品发展较差,电影公司的业绩高度依赖于爆款,因此国内电影公司的普遍做法是广撒网以防错过,像投资公司胜过制作方,哪怕业界龙头光线传媒。

众所周知,电影市场是一个内容体验一定程度上决定行业增速的行业,美国电影市场几乎6-10年一跳跃:票房稳定6-10年,然后在一两年、两三年内出现15-30%左右的巨幅增长并稳定下来。如90年代末、2008年前后,伴随的是科幻史诗大片的成熟和3D电影的崛起,行业特征介于周期品与消费品之间。

光线传媒依托于对猫眼电影的影响力和发行优势掌控上游优质资源是一个解决办法,但也只是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增强指数”,不可能如迪士尼一般彻底脱颖而出。《哪吒之魔童降世》后需要观察的是光线在动画电影的布局,因为动画电影天然适合发展衍生品,成本可控的同时,也更容易打造收益稳定的系列。当下迪士尼电影收入占比不到两成,几十年来稳坐钓鱼台,哪怕两千年前后经历了十年剧烈的股权动荡,也可以熬到罗伯特.艾格上任来收拾残局。

比如医药行业(中成药和原料不谈),整个行业站在一架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的“电梯”上,前有大型国际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后有政府带量集采。细分行业纳入集采,自然是利空,哪怕标外部分也将不可避免的降价,政府的长期目的,显然是把大部分医药需求纳入集采以降低社保负担,但不是世界末日,因为市场在快速增长,集采后大概率会扩大销量,称之为“换马”更合适。

近来火热的高值耗材(主要是球囊支架、晶体、骨科创伤产品)纳入集采,如纳入国家集采的金属支架,高达27个品种12家中外企业,多数的份额已微不足道,搅局的可能性极大,但哪怕相比终端价格压低70%,考虑到终端价格的60-70%都来自于服务商和代理商加价,可能也只是比出厂价低10-20%。再考虑到高值耗材在集采降价后,可能会长期、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于药品,医院可以从耗材对应的手术中获利)。

因为支架的使用浮动很大,潜在的需求被释放,此前使用2-3个(国内平均水平)的,大幅降价后可能使用6-7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此前不需要的,现在用的起了,叠加行业发展,这个市场很大概率会在接下来五年内扩张三五倍以上(手术人员的限制导致不太可能一下子增长一两倍)。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未来限制中标企业的,可能是产能, 在建产能充足的,哪怕当下中标较少,大概率会在行业产能不足时拿到更高的中标份额。

高值耗材纳入集采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其不需要配套器械且技术比较成熟,产品性能差异较小,像药品胜过器械。如临床诊断等医院用设备,技术含量更高且技术更新更快,产品差异比较大,便不适合纳入集采。某种意义上,能够纳入集采的,必须是某种意义上的“药”。

当前的国产创新药研发,只是在强生、默沙东、吉列德科学等大型国际药企的“赛道”上再出发,称之为“嫁接”更合理,但这是进口替代的路径,甚至未尝不能抢先一步推出新药。创新药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本身存在成本高、风险大、耗时长的特点,强生等药企依赖于强大的新药“库存”,可以大幅降低风险,但国内药企转进创新药普遍在近五年,护城河狭窄,暂时“借用”赛道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过去以及未来的A股投资主题,仍旧是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谁更好的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谁就会脱颖而出。

以国内的轮胎行业作比,十年前成百上千家轮胎企业厮杀不休以争夺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放弃的低端市场,同时大规模出口冲击海外市场,进而被各国接连不断的反倾销,内外挤压下,整个行业濒临崩溃。随着行业洗牌、质量提高、渠道铺开,品牌知名度提升,同时转移产能到泰国、越南等国以规避报复性关税,整个产业在今天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如玲珑轮胎、赛轮轮胎等,半数产能安置在国外,在国际评分中也开始追上优科豪马、韩泰等二线,已然在一线合资车企中大规模替代进口品牌,物美廉价的同时,企业尚保有20-30%的毛利,和一线品牌相差不远。轮胎行业技术更新缓慢,品牌粘性大,一线车企和轮胎品牌存在紧密的协同效应(美国车企和固特异,日本车企和普利司通,欧洲车企和马牌米其林),像消费品胜过科技产品。

可以预见的是,中端市场的进口替代,会是一个稳健的过程。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跨过限制(成本、体验、续航和安全)后的汽车市场洗牌,对中国轮胎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会,未尝不会出现五倍、十倍股。

谁抓住了主要矛盾,谁更好的解决了问题,谁就占据先机,得到更高的溢价,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配置作用。

未来是混沌的,需要预判,更需要有目的的跟踪。世界的发展是跳跃的,找到一列停站后重新确认方向然后出发的“火车”,比从一开始就预判火车的终点更容易也更可靠——于混乱中择出胜者,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不确定性才是未来的本来面目,被难题淘汰才是发展的常态,可称之为 “渡劫”。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21120.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