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分拆上市持续升温背后的动机在哪儿

2020-11-1609:21:51 发表评论 800 views

这几天关于A股分拆上市的消息持续升温。除了刚发布公告的歌尔股份打算将子公司歌尔微电子分拆独立上市外。海格通信也加入分拆上市大军,要将驰达飞机放至创业板上市。而在更早之前,海康威视也启动旗下智能家居业务的分拆上市筹备工作,拟分拆萤石网络至深交所上市。

其实自去年年底A股分拆上市新规发布后,剔除已终止分拆上市进程的两家公司,迄今为止一共有55家公司释放了分拆上市的意愿。在这里面,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成为分拆上市的“主力军”。

既然这段时间分拆上市概念闹得火热,那么今天也来聊一聊关于分拆上市这个话题。

分拆上市不难理解,就是母公司将自己的具备独立赢利能力与稍加整合后具备上市机制的部分子公司分拆出去在资本市场单独上市的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拆上市等同于权益切离。

分拆上市大致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不过,在了解分拆上市存在的意义之前就必须知道并购和多元化这两个词。

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并购在美国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发展。

随着不断兼并,企业规模做得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出不少问题。例如过于庞大的企业反而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链繁琐,集团出现负协同。而且,有时候多元化经营也未能给企业带来好的业绩及价值增长,而是需要投入更多人力与物力去维持企业运营,利润被侵蚀。

为了修正这些问题,企业分拆上市应运而生。

当时分拆上市,最经典的一幕当属美国辉瑞这个制药巨头。辉瑞在上世纪70年代因热衷于并购发展多元业务而忽视创新药的研发,之后被默克和礼来超越,为此不得不对业务重新进行分拆,聚焦药物研发。

因此分拆上市诞生并不是有的放矢,这一资本运营模式确实对于公司经营、公司融资和提高公司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是有着比较重要意义。

在分拆新规出来之前,分拆上市更早可以追溯至在2004年证监会就颁布《关于规范境内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到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不过当时的规则比较有趣,由于在当时A股实行的是核准制,上市资源相对稀缺,加上市场还在成长阶段,拆分时机并不成熟,因此没有对A股分拆上市进行破冰,仅仅是明确允许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境外上市,比如香港、美国这些资本市场。

2010-2014年,境内分拆上市迎来窗口指导期。虽然尚未出台境内分拆上市监管条例,但开始逐步允许企业在A股分拆至创业板、新三板上市。例如当时有中兴通讯分拆国民技术、康恩贝分拆佐力药业、华东科技分拆天泽信息以及轻纺城分拆会稽山等等。

2019年12月12日,直到一则关于《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条文落地。由此,A股分拆上市才正式开启了新的篇章。

那么分拆上市的意图在哪?从最近20年来看,融资需求、管理层激励、市值管理亦或是改善经营等构成分拆上市的动因。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企业为了圈钱。

下面各自细细捋一捋。

融资需求

从子公司角度,分拆独立上市的确有助于减轻其对于母公司的资金依赖,通过打造独立的融资平台,从而具有直接融资的能力。

比如2007年康恩贝分拆佐力药业创业板上市。分拆后佐力药业不再完全依附于母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唯一支持,可以通过股市融资平台,募集充足的资金支持自身的项目建设。还有用友网络也是如此,2014年通过分拆畅捷通在香港上市获得大量的研究资金,为软件或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持。

不过,如果分拆上市的目的只是为了融资、追求时髦的融资方式,甚至“圈钱”的话,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并非明智的选择。

渝三峡A分拆北陆药业上市,老股民应该都比较熟悉。他们之间业务相关性较弱,理论上分拆上市对两者的专业化利大于弊。然而分拆后双方的经营业绩与预期背道而驰,不增反降。这就不得不怀疑里面存着的猫腻。2001年托普软件分拆旗下控股子公司托普科技赴香港上市。但分拆之后集团监守自盗,利用子公司为母公司频繁担保贷款和抵押,套取银行资金,最后被担保拖垮。再比如今年延安必康发布拟分拆九九久科技上市的预案,随后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管理层激励

分拆上市对于管理层激励应该如何理解呢?

很简单,母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后,可以将子公司管理层的收益与股票市场的股价挂钩,就可以达到激励管理层的目的。

碧桂园分拆碧桂园服务上市之前,曾向部分高管授予合计1.329亿份购股权,行权价约定为每股0.94港元。分拆后,股票上涨使得碧桂园服务的高管薪酬有明显增加。

可见,分拆上市有助于将薪酬激励计划与企业市场表现挂钩,从而激励管理层。

市值管理

在资本市场中,多元化企业的估值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因为通常情况下,多元化企业因为业务复杂难以被投资者理解,所以估值会存在一定的折价,而分拆后可以让低估的业务获得重新被估值的机会,从而推动公司价值成长。

举个房地产例子。

一直以来,房地产企业的地产和物业服务两大业务存在估值难题。比如地产业务会受到经济环境、城镇化进程、货币政策以及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而物业服务就有所不同,物业收费类似于“收房租”,独特的商业模式不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但又能随着地产周期发展红利而不断增加收入。

最近几年,在中央“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影响之下,大家都不看好房地产,周期整体处于下行阶段。因此,如果有条件能把物业服务业务独立出来反而能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估值。

不信?那可以看看下面统计的数据。

以房地产分拆物业业务成功上市的22家物业管理企业为例,物业管理企业分拆上市后,市盈率最高达110倍左右,平均达到55倍,而对应的房地产企业的市盈率普遍在10倍以下。其中,绿城服务、雅生活服务、建业新生活三家物业管理企业的市值均超过了母公司的市值,而彩生活、碧桂园服务、蓝光嘉宝服务、宝龙商业的市值均达到母公司市值的50%以上。

改善经营?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同仁堂,我国老字号中药行业,创始于1669年,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2000年,同仁堂把旗下优良资产部分重新整合分拆成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

分拆上市之前,虽然同仁堂经营发展尚属平稳,但发展速度与质量并不理想,最近三年每股收益为0.5元、0.62元和0.68元。分拆上市之后,经营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每股收益数据逐步上升至0.74元、0.99元、1.25元,经营质量日益提升。显然,分拆上市对母公司起到了财务改善与提高市场价值的作用。

当然,分拆上市也会使得原有企业的规模减小,规模优势的丢失可能造成绩效出现下降。

振华重工分拆其子公司华伍股份上市,虽然华伍股份的经营业绩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自身的业绩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也即是,分拆上市也并非“一拆就灵”。

总而言之,分拆上市对企业自身存应该有一些较为严格的要求,不是每一个上市公司的各项资源和条件都适合分拆的。而且,分拆上市当年,有时候利润反而可能因为持股比例被稀释而下滑。因此分拆上市更多是出于对公司治理和长期战略层面的考虑。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2158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