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对投资的影响

2021-04-2814:44:25 发表评论 995 views

好的投资应该是:好公司+好价格+长期持有。可我们看基金的一季报原来的很多白马股不断被减持,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抱团解体。

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家电行业,伊利、中国平安、万科等这些公司都退出了很多基金前十持仓。甚至市场上也开始说:这些公司已经没有大的增长空间了。

很多个体投资者都会去“抄作业”,也就是跟着这些TOP30基金经理的持仓去买。比如现在的电子行业、医美行业等。

当我们去看这些基金经理持仓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他们的仓位。

你会发现这种基金要么是满仓,最低也保持在了八成仓位。比如,市场上有今年新成立的几家基金,因为仓位很低,就不断被投资者批评。

对于投资者来说,把钱给这些基金经理就是让你们去给赚钱的,不是让你们放在那里吃固定收益的。

其实,今年A股出现的风格切换。一方面来说,是因为去年这些公司涨的太多了,需要等等公司的基本面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对于这些基金来说,如果再继续重仓这些公司就会形成“机会成本”。

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因为股价涨的太厉害了,估值太高,而基本面没有跟上,这些公司需要时间去消化这些估值,甚至是需要时间通过杀业绩、杀估值来释放风险。

而这种调整就产生了一个时间成本的问题。

比如在美股,因为有做空机制,很多空头、多头可以通过博弈,把市场风险进行快速释放。可在A股这种调整很漫长。

就比如中国平安,在刚发布的一季报,对原来投资华夏幸福的亏损进行了计提,这个靴子落地了。可这个问题,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人问平安管理层怎么处理,一直拖到现在。另外就是寿险改革,也是一个潜在风险:能不能成功?什么时候有成效?

如果有空头,那么通过做空机制,公司的这些风险都会被投资者快速释放,尤其是投资者的情绪预期也被释放,短期内也许会出现股价快速下跌。可一旦风险被释放了,股价跌到位了,多头就会快速入场。

如果风险是缓慢的释放过程,可能就会因为市场预期过于悲观,出现内在价值下跌。同时,因为释放过程太漫长,被市场重新认识需要时间,这个时候就会形成机会成本。资金放在下跌股票上,账面会一直形成亏损,很多基金就会离场。

对于基金来说,如果他们不进行风格切换,那么这段时间就会造成基金回报率相当难看。他们的季报就很难能拿的出手。这时候即使跑赢了市场,可却跑输了同行。

比如我们看到张坤在一季报中,就对白酒进行了减仓。其实,这并不是因为白酒行业不行了,而是因为去年涨的太多,上涨的空间很小了,他需要找到更大的上涨空间。

并且我们看张坤的投资理念上,就是自下而上的选股,并且在配置上喜欢均衡性,不怎么喜欢主题型。

在A股市场,最常出现的就是政策性行情,比如热炒的碳中和概念。所以很多时候市场风格的切换也会跟着政策走。而风格切换,必然会对机构形成机会成本,他们也就要紧跟市场进行切换。

与沉没成本相对照的就是:无风险收益率。是指把资金投资于一个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对象所能得到的收益率。比如像十年前国债。

无风险收益率,是投资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痛苦,如果我们只是单看投资,似乎只要不亏钱,有收益率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对于投资来说却不是这样的。比如现在银行固定收益是4%,那么它就是一个无风险收益率,如果你的投资回报率不能高于这个回报率,其实就相当于在亏损。

这就是为什么在看回报率的时候,会和大盘指数进行对比。如果我投资某个基金,你的回报率都不能超过大盘指数,那么我何必每年付你这么多管理费?还不如干脆买指数了。

无风险收益率,对于投资就形成了一个底线。不管你单次回撤是多少,但每年的年化回报率必须要远远高于这些无风险收益率。

这就要求投资经理必须不断跟随市场进行切换,他们更本就无法无视市场变化。投资者更无法无视这种等待造成的机会成本。

比如,我在网上,就看到很多人选择割肉中国平安,转而买入其他股票,比如白酒或者热门的银行股。

就像很多人描述的:中国平安也许未来收益很好,可看着每天亏损太闹心了。现在切换成其他股票,不管未来收益怎么样,至少现在每天心情舒服了。

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择时和择股,而是如何让自己找到确定性之锚。

其实,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我认为这种机会成本是比较小的。因为相对于机会成本,时间成本才是个体投资者需要考虑的。

个体投资者对投资应该是“防守型进攻”,我们更多的时间精力都在我们工作上,而投资更多是资产配置。

我们甚至可以选择先配置一部分基金,形成基本盘,一方面不用担心会错过行情,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等待市场调整。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23612.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