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怎样避免因小失大

2019-03-3122:03:20 发表评论 1,839 views

这段时间,市场上的很多投资者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忧,比如:

1、暴涨了三个月,是否会补缺口?

2、贸易战谈判会有一个正面的结果吗?

3、指数会不会回调到2800点,到了那个时候我再买入会不会更好?

在这些担忧中,关注的很多优秀的投资人的净值都悉数创出了历史新高。如果你问他们,指数会跌破2800吗?答案很可能是:不知道!

但是假如纠结于这200-300点的“可能”跌幅,而放弃手中价格合理(甚至依旧便宜)的优质股权,相当于放弃了“财富号”列车的车票。这是一场极不划算的“因小失大”。

一、买股票的两种方式:估价法和择时法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到过买股票的两种方式:估价法和择时法。当时,格老对于估价法的定义是:“股价低于公允价值时买入,高于公允价值时卖出”。价值投资发展到今日,此类方法或许可以被重新定义成“股价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高于内在价值时卖出”。至于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究竟几何?不同价值投资者心中会有一杆不同的称。

另一种是择时法。股票市场,每一天、每个月、每个年份都在发生波动,波动非常诱人,诱人到会让人误以为我们的投资收益本应该来自于这些波动。这就会吸引到一大批投机客采用择时法——预测未来短期走势上升时,买入;预测未来短期走势下降时,卖出。这种方法,以预测为基础,尤其是短期预测。

二、为什么短期的预测不靠谱?

择时法是不靠谱的,原因是短期的预测是不靠谱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择时法往往会带来频繁交易和高昂的交易成本。

人们总是热衷于预测,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1-2次的成功预测会给人带来“看,我早说过吧”式的成就感,仿佛找到了“投资真谛”。这里面,其实大部分人忽略了两点:

1、股价短期本身就有极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股价长期由价值定,短期由人心定,股票市场是千千万万个人心的“集合”,每个人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这个“集合”,而这个“集合”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个体,因此,想要预测这个集合,几乎是一个死循环,是一件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不敢说得太绝对,是因为我没法否认存在这样的天才);

2、实力,运气傻傻分不清楚。有些预测家,或许曾经有过几次成功预测的经历,这个时候,从人性的角度解释,预测家几乎都会把它归结于“实力”,而非“运气”。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把历史上的著名预测家(短期预测家和宏观预测家)的预测履历打印出来,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的准确率低的惊人。

接下来,我们看看一些真正的“牛人”是如何评价预测这件事的。

彼得林奇:在福布斯400大富豪榜中,没有一位是靠预测市场起家的。

沃伦巴菲特:我从来没有见过能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对于未来一年股市的走势,我们不做任何预测。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我觉得投资是一个不太聪明的做法,你需要太多的运气才能做成这件事。

格雷厄姆: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预测股市的变化。

不光这些伟大的投资者,伟大的企业家也没法搞定“短期预测”这件事。比如李嘉诚的这个案例:

“2009年长江实业(00001,HK)董事局主席李嘉诚连续7次增持长江实业达342.9万股,合计涉资约3.39亿港元,几次增持的平均价格约为98港元。在其增持后,长江实业最低欢到过55港元,也就是说距离李嘉诚自己购买的平均价98港元下跌幅度为43.8%。”

既然这些商界的伟人都没做到预测短期,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凡夫俗子,似乎也就没有必要纠结于此了吧。

三、价值投资不也是预测吗?

有人说,你说预测不靠谱,但价值投资不也是预测吗?某种程度上,我不想否认,因为价值投资预测的是一个企业未来长期的经营情况。但是有几点值得注意:

1、预测的是单个企业,不是宏观,这大大减少了难度。(除非公司业务受宏观影响很大)

2、预测的是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是股价,这就不需要思考“人心”如何变化,这大大降低了难度。而且,生意模式上的竞争优势、管理层的优劣、财务上的佐证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判断的准确度。

3、注意关键字“长期”。一个判断,十年会发生的概率>三五年会发生的概率>一年回发生的概率>一个月会发生的概率>一天会发生的概率,段永平说“看得越短越难”,反过来,“看得越长越简单”,大概是这个道理。

优秀的投资者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是:资产的质地和价格。对于短期市场走势的预测,对了、错了,似乎都意义不大,因为这始终不影响对一个企业的长期价值判断,这可能是投资者和投机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354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