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十大股票投资原则

2019-08-2621:52:05 发表评论 2,104 views

第一:避开廉价股

这是谢尔比在80年代学到的经验,一些最廉价的股票或许就值那个钱,因为那些公司多是平庸的公司。问题在于,一个平庸的公司会一直保持平庸。该公司的CEO会预期好日子就在前头,就像CEO们一贯的行为一样。公司或许会重整旗鼓,但这样的复兴是一个并不确定的命题。“甚至即便能够复兴,”谢尔比说,“这种复兴也会比人们预期的花更长的时间。你必须是一个受虐狂,才会喜欢这类投资。”

第二:避开高价股

价格昂贵的股票或许物有所值,因为它们可能代表着伟大的公司。但谢尔比却拒绝购买这类股票,除非它们的价格相对于其盈利水平合理。“任何公司在任何价格上都未必有吸引力。”谢尔比说。戴维斯一家从来不会为衣服、房子或度假支付过分的价格。为什么投资者要为盈利支付过分的价格呢?说到底,人们买的不就是公司的盈利吗?

克里斯描述这些滋滋带响的热门股所带来的假象是“显微镜下的赌场和牛排餐厅”。这类虚幻的公司的共同标签就是两个字:“狂野”。至于这是不是一家带老虎机的互联网咖啡店,谁在乎呢!无论它是干什么的,只要“狂野”的招牌一亮相,就会受到狂热的追捧。追捧者会以30倍市盈率买入这种股票,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狂野”公司的盈利以每年30%的速度迅猛增长,大家继续深陷狂野热潮之中。到了第5年,“狂野”公司的劲头不太足了,盈利增长仅仅是15%。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15%的增长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但是“狂野”的投资者们期望更高。现在,他们开始犹豫,只愿意给出原先一半的估值——15倍市盈率。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股价腰斩,向下“调整”50%。

到了这个时候,那些账面利润都蒸发殆尽,任何早期购买“狂野”股票的投资者,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得到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6%的年化回报,相对于承担的风险而言,聊胜于无。因为美国国债的回报就是6%,但风险却小很多。

一旦一只快速成长的股票失去其成长性,投资者就沦为残酷数学的牺牲品:当一只股票下跌50%之后,它必须回升100%,才能挽回之前的损失。

第三:以合理的价格购买适度增长的公司股票

谢尔比认为好的投资对象应该是成长率高于市盈率的公司。他会避免购买“狂野”类股票,会寻找那些“一般”类的股票,例如一家地区性银行股。这个“一般”的股票仅仅具有13%的成长率,并不引人瞩目,股价是10倍市盈率。如果这个“一般”的股票能保持5年这样的表现,并吸引投资者愿意支付15倍的市盈率,那么,耐心的投资者就会在5年之间获得20%的年化回报,而“狂野”类的热门股票仅能获得6%的回报。

有时候,戴维斯家族也会发现一只“隐形成长股”,它有着“一般”的名声,但有着如同微软一样的厚利。低廉的价格、惊人的回报,这是无法抗拒的组合,戴维斯发现的AIG以及其他很多股票就属于这一类。

如果AIG开始出售心脏起搏器或转基因种子,投资者肯定会给予该公司更高的估值倍数。但作为一家沉闷的保险公司,它从来没有引发非理性的热情或其他。股票的长期被低估可以将下跌风险降至最小。

第四:等待合理价格的出现

当谢尔比相中一家公司,但如果股价太高不合适,他会耐心等待其价格回落。由于分析师们每年经常会有三四次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创造了可以买进IBM、英特尔和惠普等公司股票的机会。此外,时不时出现的熊市也是谨慎投资者最好的朋友。正如戴维斯常说的那样:“熊市会让人赚很多钱,只不过那时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有时候,一个行业会遇上自己行业的熊市。例如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的熊市蔓延至银行业,这给了谢尔比买入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股票的机会。当克林顿政府推出错误性的医疗改革方案时,一流的制药公司(例如默克、辉瑞、礼来等)都大幅下跌了40%~50%。谢尔比和克里斯在这三家公司都有持股。

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遇上自己的熊市,当坏消息(例如原油泄漏、集体诉讼、产品召回等)发生时,都会引发股价下跌。这通常是个买入的好机会,只要这些负面的东西是暂时的,只要它们不影响公司长期的发展前景。

“当你买入一只遭受打击却实力稳固的公司股票时,”谢尔比说,“你只会在买入时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投资者的预期会比较低。”

整个80年代,谢尔比可以选出大量的市盈率仅有10~12倍的成长股。但是,到了市场喧嚣的90年代,再也找不到这样物美价廉的股票了。克里斯和肯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他们只好被迫等待市场的下跌了。

第五:顺势而为

在选择科技股方面,谢尔比非常谨慎,但他并非完全回避这类股票,这一点与两位患有科技恐惧症的著名投资大家——巴菲特和林奇——不太一样。

只要能发现价格合理、盈利真实、经营稳健的公司,他会热心地将其纳入投资组合。否则,他宁愿错过这些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他很早就投资了英特尔公司,并获利丰厚。他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持有IBM公司的股票。他还买过应用材料公司的股票,这一幕类似于“锄头与铁锹的游戏”的现代版。在19世纪的淘金热潮中,那些卖锄头和铁锹的人赚了大钱,但拿着这些工具去找矿的客户们最终却破产了。同样的情况再次上演,应用材料公司卖设备给那些半导体行业的“找矿者”。

第六:主题投资

对于“自下而上”风格的投资人,他们喜欢投资于那些具有良好属性的公司。只要是有光明的前途,从石油钻机到快餐连锁,各行各业,他们都有可能进行投资。而对于“自上而下”风格的投资人,他们会先研究宏观经济大势,然后找到什么行业可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良好,最后在这些行业中选择具体的公司。谢尔比的投资风格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二者兼容并蓄,融为一体。每当他将资金投入之前,他都会寻找一个“主题”。在很多时候,主题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70年代,肆虐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明显的主题。谢尔比将以石油、天然气、铝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为业的公司,纳入自己主持的纽约风险基金的投资组合,因为这些公司可以从升高的价格中坐收其利。到了80年代,已经有迹象表明,在与通货膨胀的战斗中,美联储取得了胜利。这时,谢尔比发现了新的主题:物价回落、利率下降。于是,他削减了在硬资产上的投资,购买了金融类资产:银行、券商以及保险。金融类企业可以从下降的利率环境中获益。

谢尔比在金融类股票上投入了40%的资金,及时抓住了该行业阔步发展的好时机。这类“隐形成长股”并没有像微软或家得宝一样快速的盈利增长,然而,它们提供的回报却相当喜人。

到了90年代,谢尔比和克里斯盯上了另一个主题:婴儿潮人口的老龄化。随着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人的老龄化,医药公司、健康护理、疗养院成为受益行业。当医药类公司经过一轮大幅上涨之后,谢尔比在耐心等待市场下跌后的机会。

第七:让你的赢家继续奔跑

典型的成长股基金每年会卖出90%的资产,然后,取而代之地买入可能更具前景的标的。但是,谢尔比主持的纽约风险基金每年的换手率仅有15%。戴维斯更是喜欢买了股票以后一直持有,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为巨额的资本利得缴纳高额的资本利得税。这种“买入、持有”的投资策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由于频繁交易而引发的失误。频繁交易的结果,有胜有负,胜负不确定,但交易成本是确定的。

在谢尔比小的时候,戴维斯就不止一次地告诉他,“择时”是徒劳的。谢尔比将这个忠告传给了下一代:克里斯和安德鲁。

“当我们以折扣价购入股票之后,可以长期持有,”谢尔比说,“最终,我们希望看到股票可以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即便它达到了这个点,只要它可以继续保持增长,我们就愿意继续持有它。我们喜欢以符合‘价值’的钱买入,但希望最终它能继续成长。”

“我可以持有一只股票经历两三个衰退或市场周期。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知道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公司该如何应对。”

第八:投资于优秀的管理层

戴维斯投资于那些伟大的管理层,例如AIG的汉克•格林伯格,谢尔比也遵循同样的逻辑,投资于英特尔公司的安迪•格罗夫、太阳美国公司的艾利•布罗德。如果一个伟大的领导人离开一家公司到了另一家,谢尔比会将资金投入新的公司,这是再次购买管理人才能的行为。当杰克•格朗德霍夫从富国银行到了第一银行后,谢尔比就买了第一银行股票。当哈维•葛洛柏出现在美国运通,他就买了美国运通的股票。

“任何公司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层,这是华尔街公认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师会忽略这一点,”克里斯说,“分析师们总爱讨论最新的数据,但在没有评估过领导层情况时,我们从来不会做任何投资。”

第九:忽略后视镜

“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投资者过于关注过去无穷的数据,”谢尔比说,“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致力于从过去找到未来。”华尔街的历史上最有价值的总结就是,历史从来不会一成不变地重复过去。

1929年大崩溃之后的25年,人们一直都避免股票投资,因为他们心中一直存在一种虚幻的臆想:市场即将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也避免投资,因为通常认为战争结束后萧条会尾随而来。70年代后期,人们也在避免投资,因为他们认定1973—1974年那样的暴跌会再次上演。

正如谢尔比在1979年所写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花了太多时间,去预防那些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类似量级的灾难。”

1988—1989年,人们躲避股票,是为了防止1987年那样的股灾再次发生。但是,所有这些预防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都令人后悔不已,因为每当人们想到预防股灾的时候,恰恰是应该大举投资的好时机。

从华尔街的投资历程中,可以了解很多谬误的存在。例如:

“只有公司盈利上升时,股价才会上涨。”实际情况是,在公司盈利不振时,股价经常还会表现不错。

“在高通货膨胀期间,股市会受到伤害。”实际上,在50年代初期,这种伤害并未发生。

“股票投资是对付通货膨胀的最佳武器。”但70年代初期的情况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

第十:坚持到底

“以1年、3年甚至5年的时间看,股票是危险的,但是放眼10年、15年却是不同的景象。”克里斯说,“我父亲当年进入股市时,正好赶上牛市顶峰,但经过了20年之后,他当初的糟糕已经开始无关紧要。在给股东的信中,我们一再重申:我们在跑马拉松。”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5923.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