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中国股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这首先肇始于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其后在新冠肺炎流行,并且导致经济承压之后,再次激起了投资者的热情。这在中国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人们可清晰地记起08年的“四万亿”基建拯救经济的举措。
为了与先前的基建相区别,此次的基建之前,加上了“新”字。这个新字目前主要体现在区域,范围和实施主体等方面,但目的与先前的基建具有一致性,即通过国家之手,利用财政与货币政策手段,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
为何是固定资产投资?因为技术上可行,复制方便,投资容量大,产业链长,带动就业充分,具有公用事业性质,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从长远来看可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何乐而不为?
既然这么好,但为什么不能经常使用?因为投资额巨大,见效慢,周期长,私人组织无力或无意愿实施,国家也需要增加宏观杠杆率也才能实施,所以,仅能用在逆周期调节的关键时刻。
而现在,或许这个时刻已经到来。
目前,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国最先受到影响,并采取了最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也最先摆脱了疫情的直接影响。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美现在却仍然处于疫情爆发的状态之中,随之而来的是欧美股市暴跌,债市暴跌,实体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经济陷入衰退已是板上钉钉。
虽然欧美的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应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疫情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但随着疫情的蔓延,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已然形成,即便疫情过去,经济的恢复也需要花费巨大的力气。
如果着眼于疫情过后世界各国恢复经济的举措,基建投资,无论新旧,可能都会是各国政府需要考虑的必选项之一。
尤其是美中两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如果同时熄火,世界经济的前景几乎不可想象。
中国的新基建,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共识,只待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推出;而美国,则更为复杂。
此次危机,已经在事实上损害了美国众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盈利能力,危机过后,除非得到国家的支持与补贴,他们很难承担起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就需要政府承担起基建的责任,以创造需求,稳定就业,拯救美国经济。但这无疑会增加美国已经十分沉重的债务负担,更何况为了应对疫情的危机,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几乎已经ALLIN了财政和货币政策资源。
事实上,无论是旧有的道路,市政基础设施还是新的数字与能源基建,美国都有广阔的空间,受到限制的仅是财力和社会共识。
未来,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将是十分艰难的选择,因为政府的负债会突破一般的想像力,美元的国际信用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为了经济的复苏,似乎又别无选择。
在危机面前,历史似乎会重演,但这次押的是怎样的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