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当下和未来我们应该买什么样的股票?

2018-09-2016:20:49 发表评论 1,809 views

股市投资,必须要有大局观。我们一定得知道,股市过去都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通过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来科学地推导未来有可能、大概率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对的事。股市投资,做对的事,就是成功;做错的事,就是失败。就像解放前夕,你的屁股坐在哪,不仅决定了你个人的前途问题,还决定着你身后整个家族的兴衰。当然,提到推导,格外强调一下,我这里是指科学的推导。

与预测点位、行情,预测市场什么时候启动、熄火,什么时候抄底、逃顶,是不一样。前者是基于股市、基于投资的基本规律进行合理地分析。而后者,基本上完全靠猜测和算命。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非科学的。科学的推导不是推背图。认清这些,我们才能正式开始今天的话题。

过去的A股都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这个“过去”,我划分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从2005年到2014年,大约9-10年间。为什么这样划分呢?因为从股市的周期上来看,这段时间A股发生了一轮完美的大周期的牛熊转换。从周期的角度看问题,视野会更开阔一些。

我是在2006、2007年间牛市启动的时候,开始正式投身于股市投资的。当时市场在启动前是非常低迷的,沪市大盘跌破了1000点,到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非常著名的998点的位置。然后市场在一片悲观中,在大家不知不觉间,开始启动,不停地曲折前进,用进二退一或进三再退二的方式,不停地往上走,最后达到了6124点。

这是迄今为止,A股建立以来不到30年的时间里,走得最轰轰烈烈的、最有影响力的、最大的一轮牛市。这轮牛市的主导力量就是蓝筹股。当时市场在6124点的时候,也就是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市场的整体估值是五六十倍。蓝筹股,当时最赚钱的行业,比如银行、保险、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等板块,估值都非常高。还有,包括当时的外贸股——那时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外需拉动,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达到了60%甚至是70%,所以当时的外贸概念股股价非常高,动辄几十倍、上百倍。然后沪市大盘到达6124点之后,市场发生了雪崩,估值体系撑不住,塌下来了,从6000到5000,从5000到4000,从4000到3000,中间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反弹过,到3000点的时候,大家认为大盘已经腰斩了,可以歇口气了吧,没想到继续往下杀,一气杀到了1664点。那时候大家都绝望了,“重回998点”的声音开始出现了,大盘才终于止跌。

回头看,这轮牛市,主要标志就是大盘蓝筹股的崛起,是一轮实实在在的蓝筹股牛市。价值投资的提法开始盛行,比较有名的是但斌先生在牛市全盛的时候写了本书,叫《时间的玫瑰》——这本书写得很好,但是生不逢时,在牛市最高点的时候写的,出版之后市场就开始塌,雪崩就发生了。

这轮牛市,后来被认为是价值投资第一次在中国大范围的启蒙运动——但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是有点儿启蒙过火了。因为财富效应的催化,当时的人们,死心塌地地认为,买蓝筹股就是价值投资,而不用看蓝筹股的估值到底有多高了。实际上当时蓝筹股的股值已经很高了,买完之后雪崩发生了,无数的蓝筹股投资者被套在了高高的6124点上。

雪崩之后,蓝筹股背后的那些企业,实际上确实经营得很好,除了外贸概念下的蓝筹,现在大家活得都还很滋润。我们当时说价值投资就要选好企业,事实证明,这是没有错的,你看这些企业现在发展得都不错。比如房地产企业,从2008年之后火了10年,一直到现在。银行业也是,它的经营业绩也是不停地往上增长,哪怕是4万亿的刺激政策留下了后遗症、造成了不少的坏账,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个体上看,都得到了大幅的发展和增长。比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拿现在与当时的利润相比,也都是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

2008年的股灾之后,蓝筹股绝大多数业绩在增长,但是它们的股价却与其业绩呈现出一种反向的关系:业绩是在不停地增长,股价却在不停地下跌。因为多年来总是这样,所以曾经炙手可热的蓝筹股,后来被人们笑称为“大烂臭”,即又大又烂又臭、不可触碰的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向的、窘迫的境况呢?

分析起来,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初估值被市场炒得太高,业绩虽然上涨,估值不停下降,估值和业绩还是不甚相配,所以股价还是不能上涨或者还得靠下跌寻找股价和估值的安全垫。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典型的业绩和股价的反向运动。其实,正如我们上边分析的,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估值。

这是从2008年股灾发生,一直到2014年蓝筹股牛市第二次启动,期间这6、7年的主要的大脉络。蓝筹股升上去之后的崩塌,出现不停软硬双杀的局面。所谓软硬双杀:软杀就是通过业绩的不停增长,在股价不变的情况下,主动把估值降低,这是一种积极的杀估值的方式,是一种比较舒服的方式;硬杀就是直接通过股价的不停下跌,分子变小,分母不变,造成估值不停下降。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粗暴的方式,也是一种比较痛苦的方式。通过软硬双杀,把蓝筹股打到估值比较低的位置。

这是过去一轮牛熊转换中,蓝筹股从起步到疯狂到崩塌到长期低迷、以至于让市场信心全无的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之后,蓝筹股从红极一时、炙手可热,到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被市场戏称为“大烂臭”。

从2005年到2014年,蓝筹股大致就是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但是,光看蓝筹股,还不是市场的全貌。因为市场在蓝筹股之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对的小股票,不论是真成长还是假成长,市场统称之为“成长股”。在2005-2008年的牛市行情中,无论成长股还是蓝筹股,大家都经历了一段齐涨共跌的美好时光,但2008股灾发生之后,蓝筹股与成长股开始分道扬镳,成长股与蓝筹股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尤其是创业板上市之后,头顶“新经济”的光环,以中小创为主的“成长股”概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发挥。

从2008年到现在,又是将近10年的时间,这10年中,成长股的演绎又堪称另一个经典——与蓝筹股的总体低迷相合,共同构成了市场的整体原貌。

中小创、成长股的主要特征就两个:小市值+想像中的成长空间。这里的表述之所以是“想像中的成长空间”,而不是直接的“成长空间”,主要是考虑到中国A股市场的事实而作出的必要调整。

这里的表述之所以是“想像中的成长空间”,而不是直接的“成长空间”,主要是考虑到中国A股市场的事实而作出的必要调整。

市场的低迷、管理层的无所作为,直接造成股市的增量资金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小市值的股票就自然地受到了市场的青睐——说白了,就是市值小,炒作不用太多资金。任何炒作都是至少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所以“成长空间”就成了各种各样理由的共主。由小及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小似乎就意味着成长空间。

实际上股票市值的小与大,与股价的高与低一样,是不能看绝对值的——得看行业容量、行业前景才对。比如有些利基行业,企业的营收及净利绝对值并不大,股票的市值也很小,但实际上企业已经度过了成长期,已经没有成长空间了。就像姚明,长到1.7米的时候,成长的空间还很大,而腾腾爸长到1.7米后,成长空间已经很小了。所以在论及大与小的时候,直接看股票市值是非常愚蠢的。

但A股不管这些,市场中能明白这番道理的毕竟是小数人。炒作者就利用了这个市场上的现实,鼓励大家以小为美。

总之股灾之后,市场的热点发生转变,从传统的价值蓝筹股转到了以中小创为主的成长股。2009年到2014年间,只要买小股票,赚钱的概率总是远远大于亏钱的概率。久而久之,市场就形成了一批挖掘成长股的牛人。财富效应带来的正反馈是,越涨越买越买越涨。创业板在上市后,马上迎来了第一波炒作,之后回潮,在估值30余倍的时候又马不停蹄地迎来第二轮炒作。

所以到2014年的时候,市场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著的二元失衡结构。一方面,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建筑、家电、白酒、机械制造、食品饮料这些体量大、市值高的所谓的传统板块,估值都非常得低,市盈率估值常常只有个位数,这些被称为“大烂臭 ”的股票也成为破净股的温床。但是一些成长股,以中小创为主的新股、次新股,估值并不低。比如创业版,当时大约是1300点到1600点,估值约四十五倍。四五十倍的市盈率估值,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算便宜。从投资的长期收利率来看也就是6%-8%,对应的市盈率大约是15倍上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创业板已经不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这是一种投机性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的A股市场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把2014年至今的这几年时间,界定为“现在”的范围。因为这是一个旧周期的结束,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之所以能给这几年下这样的定义,完全取决于这几年的市场表现。

从2014年开始到2015年结束,市场又发动了一场牛市行情——因为来去的都有点儿不清不楚,所以我一向喜欢把这波行情称为“半拉子牛市”。这轮牛市的主角,是号称“成长股”的中小创。

这轮牛市的主角,是号称“成长股”的中小创。

这个时候,根据我们上边的分析,真正会炒股的人、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都会明白,市场上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当然是那些经营稳定、前景确定性强、估值低、历年分红又高的股票!而这样的标的,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非蓝筹白马莫属!

从逻辑上讲,健康的牛市就应该是有价值的股票往上涨。所以2014年的牛市最先启动的,就是低估值的蓝筹白马。2014年底,有一段时间,银行、保险等几乎每天都是以7%-8%的增幅上升,质地好一些的股票动不动就是涨停了,市场在进行技术性调整的时候经常是在当天的盘中完成的。

但因为前几年的操作风格,机构也好,散户也好,提前买入蓝筹股在手的,实际上很少,大家把仓位放在中小创身上了。所以2014年底到2015年初、在蓝筹股疯涨的这个过程中,市场上就盛传了一句话流行语,叫“满仓踏空”。

这些叫喊“满仓踏空”的人实际上就是买中小创的人。“满仓踏空”的机构和散户很多,眼看着股市起来了,却跟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所以大家都在批评“牛市来了,但我没赚到钱”。当时的管理层应该也是这样认为,银行、保险涨得再好,也代表不了新经济,新经济不涨是不行的,新经济涨了对我们国家才有贡献,才好让更多的新经济企业上市。所以当时的管理层对股市做了一个主动的引导,一会是p2p,一会是o2o,一会又是一带一路、双创等等。这些概念反复地讲,从网络上、电视上、媒体上,不停地宣讲不停地灌输,终于把风品活活地引导到了中小创身上。

每每地回忆起这一段历史,我都非常惋惜。明明是一轮很健康的牛市,被我们急功近利地掐死。理论上逻辑上都应该上涨的价值蓝筹被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原本估值就不低的中小创却被捧上了天。

当时的创业板一千五六百点的时候,估值就已经四五十倍了。从长期看,什么样的增长率能支持四五十倍的估值?用彼得.林奇的观点,每年至少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长率才能支持股票四五十倍的估值,而长期维持在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长率简直就是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当时大家都疯了,都说“涨的应该是新经济”,非要引导到中小创身上不可。在这种“人定胜天”的氛围下,中小创开始接力,二次、三次启动,一鼓作气,就从原本就不低的一千五六百点冲到了四千余点,整体估值达到骇人听闻的一百五六十倍。

一百五六十倍是什么概念?这就是创历史了——中国的股市从来就没有达到过这么高的估值过!纵观世界的股市,能达到这个估值的,也少之又少。最有名的、能数得着的,就是美国1990年代的科网泡沫,当时也达到过一百余倍。其结果就是一地鸡毛,也是雪崩——这是美国当时的股市,带给我们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永远记不住历史,永远记不住教训,哪怕是血的历史血的教训。

当时市场疯狂到什么程度呢?疯狂到了有著名的私募经理叫喊,创业板必将达到10000点——4000点算高吗,10000点都不算高,20000点才正常!这时候你要是谈市盈率、谈估值,马上就有人过来嘲笑你:“现在谁还看市盈率炒股啊”、“如果看市盈率就能炒股,那小学生也能炒股了”。不看市盈率,那看什么呢?看梦想啊,新经济嘛,当时有个笑话,“炒股就看市梦率”。后来大家又发现,只要买中小创的、只要你大胆地买,股价就会往上涨,所有又有人说不要看“市梦率”了,就看谁的胆子大,谁的胆子大谁就赚钱多,于是,市场上又有了“市胆率”的说法。而同期,蓝筹白马股票从前期的上涨有所回落,在创业板节节胜利、勇往直前的时候,一直处于滞涨状态。这个时候,蓝筹股的估值虽然比一年前提升不少,但也就十倍、十几倍的样子,还远远谈不上贵。一轮行情下来,市场还是保持着一个严重的二元失衡状态。

然后,以创业板为首的中小创达到了泡沫的极致,融资杠杆开始爆破,雪崩又一次发生了。这是2015年的时候,经历这场雪崩的人,现在市场上人很多。我估计看我今天文章的人,80%以上都亲身经历过。

从2008年到2015年,也就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股市经历了两次大的雪崩。2008年的雪崩被称为百年一见,可是10年不到,又发生了第二次完全雷同的雪崩。第二次雪崩的跌幅虽然没有上一次大,但规模上要比上次大多了,烈度与第一次相比,也远远有过之而无及!沪市从5124点,经过众所周知的股灾1.0、2.0、3.0,一轮一轮地跌到了2638点,而次新股、创业板,更是惨。创业板指数跌到2000点的时候,估值还有七八十倍!

当年在创业板泡沫疯狂时,我在我的雪球睡前一帖中经常写文章批评,我和股友们讨论市场时也经常充满忧虑和警惕,最后疯狂的时候,我们都无语了。当时和股友们聊天,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们这一代股民造了多大的孽啊”!是的,当时我就是用“造孽”这个字眼来形容创业板的疯狂的,因为我知道,无论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我们实践经验的角度,不知道又有多少家庭、又有多少股民会被套牢在创业板里面。当时我还反复撰文,说这个创业板里发生“腰斩、腰斩之后再腰斩”的情况,很多的股票还依然没有投资价值。

当时,我认为蓝筹白马股的涨幅不大,估值甚至是低估的,所以就坚决不碰创业板,坚决坚守在蓝筹股上。我把涨幅比较大的,比如雅戈尔啦、张裕A啦,这些涨了三四倍、五六倍的股票卖了80%,置换出总仓位的36%。我留的资金比较充沛,这个资金就是我的本金,也就是说,当时我赚了大约2.5倍的钱。因为这一番操作,我相对比较完美地躲过了一轮堪称史诗级的大雪崩。

在股灾刚发生的时候,无论是成长股也好,还是蓝筹股也罢,无论你估值高的也好,还是估值低的也罢,动不动就是千股跌停,大家是一样跌。有人就说:腾腾爸,你看看,你整天说估值低的一定安全,可是现在,估值高的估值低的一块跌!

其实这是一个很极端的特殊环境。就是整个市场环境失灵了,整个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失灵了,所有的估值体系啦、调节体系啦,都统统地不管用了。所以那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是由泡沫崩塌形成的一种自我踩踏,好的坏的统统不问了,持续下跌,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死循环。

但是对成熟的投资者来说,跌和跌是不一样的。比如蓝筹股,他本来估值就不高,跌完之后估值就更不高了,投资价值随着估值的下跌而不断地增长。这是蓝筹股的跌。同时,成长股的跌呢?他本来估值就很高,跌完之后,从150倍跌到70倍,还是高。虽然也跌了,但还不具有投资的价值。我刚才说了,长期投资价值有一个分水岭,从总体上讲,15倍是个分水岭,比15倍越低,投资价值越高,比15倍越高,投资价值越小。

这时候,无论是成长股也好,还是次新股也好,他们的估值还是非常高,还是不具有投资价值。但是三轮股灾之后,沪指跌到2638点的时候,市场上有一大部分、有一大批的蓝筹股已经跌出了罕见的投资价值。当时的中国平安,股价是30元上下,10倍的市盈率估值,1.5倍左右的市净率,股价相对于内含价值,也就是PEV,低于1,所以非常具有投资价值。比如贵州茅台,一直跌到了每股180元、160元,不仅估值低,而且股价也特别特别地低,其投资价值也非常之高了。再比如万科、格力、美的、伊利、双汇、福耀,无论从股价上的绝对数,还是从它的估值本身来看,都非常低,而这些企业本身无论从成长率上还是股息率上、分红率上,都非常高。这个时候我就不停地买蓝筹白马,比如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五粮液、美的、上汽集团、福耀玻璃、双汇发展等等这些股票,我当时就大批地买。我就认为太便宜了,不买心里就很难受,就不停地买,在股灾3.0前夕,我就把迫不及待地把剩余资金,全部买上去了。原本想把套出的资金挪作他用的,比如买了一些地方发展基金之类的回收资产。这时候也忙着变现出来,重新投入股市。原本买的纸黄金啦、纸白银啦,在相对高点上卖出,把套出来的资金折回来,又全部买了低估蓝筹股。我当时并不知道2638点是不是最低点,但是我知道蓝筹股肯定是到了比较坚实的底部区域了。股灾3.0发生时,曾经让我一时很被动——因为手上暂时没有资金了,只好动用散户投资大法:等工资,等稿费,等一切可以等来的、能动用的后续资金。有钱就买,就是我那时候的常态。

不过我当时也不希望这些中小创再往下跌了,因为跌得非常惨了。理性上的判断,我曾经对股友们说过,创业板跌倒1300到1500点能止住就不错了;但内心里,希望它能停止下跌,市场还是需要一个稳定的整体环境的,哪怕蓝筹股想往上走,也是需要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从情理以及各方面来看,还是希望创业板能稳定住。

在2015年底、2016年初,在市场最凄惨、最绝望的时候,我提出了N形牛理论,站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提出了N形牛的四个基本判断。其实,N形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未来就是蓝筹股的牛市——牛市还在,不是说哪类股票的牛市都还在,只是说低股值的、高股息的蓝筹股的牛市还在。

然后,2016年熔断行情之后,大家看到了,股市走了一个很稳健、很漂亮的慢牛行情,典型的白马股行情、蓝筹股行情。比如中国平安、美的翻了一倍多,比如贵州茅台翻了三四倍,五粮液最高的时候也翻了四五倍。这些优质的白马股不停地往上涨。然后到了今年初,上证50走出了轰轰烈烈的十八连阳的走势,然后开始调整。

今年初,大家还有观点,认为会有一个二八切换,也就是风格切换。所谓的风格切换是什么呢?这两年蓝筹白马走得太好了,成长股的中小创走得太差了,现在市场风格该从价值股切换到成长股上来了。好多人根据这个似是而非的规律来推测,但是我认为不可能啊,因为蓝筹白马虽然走了一轮,但是它的估值整体上并不高,成长股、中小创虽然两年没涨、甚至还往下跌了不少,但是它们的估值还是很高啊。怎么能切换呢,风格切换的基础就不存在嘛。年初,十八连阳之后,以上证50为代表的蓝筹白马进入了一个调整期,然后在这个调整阶段,很多中小创又开始走强了。一度,蓝筹白马跌,而中小创往上涨,大家认为市场风格确实在转变。我当时就说不可能,这个中小创还是三四十倍的估值,再涨一倍又是上一百倍了,又是一个世纪的大泡沫。这两年,所谓的成长股,业绩也没跟上来,估值本身又很高,所以我认为它上涨和反转的基础不存在。这一阶段,很多人在卖掉蓝筹白马股的时候,我依然坚守在蓝筹白马股身上,我认为蓝筹白马股的趋势并没有结束。

然后一直到现在,到今天为止,我们看,今年以来,上证指数调整17%到18%之间,中小创的调整还在20%上下,反而比上证指数跌得还要多。上证50虽然也跌了不少,但是要远远低于大盘,远远低于创业板。并且——再说一遍——跌和跌是不一样的,有的本来就不高、很低的,跌到更低的位置,只能说它的投资价值更高,有些标的虽然跌了,但它的股值还高。所以说到今天了,我们再看看今天市场是个什么情况呢?还是一种二元失衡结构。什么叫二元失衡结构?从我们A股内部来看,所谓的大蓝筹,所谓的大白马股,其估值要远远低于所谓的中小创、所谓的成长股,一个高一个低,处于一个失衡状态;从市场外部来看,我们的A股比我们的港股、H股要贵得多。同样的长城汽车,A股的价格要比港股、H股贵40%,这样的例子很多,比比皆是。所以说从整体上讲,A股要比港股贵。这两个失衡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这就是我们这几年,前10年——过去发生的事情,和我们这两年,也即所谓的现在——发生的事情。

写了这么长,过去和现在的A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简单地说,可以这样来形容和表述:市场把股票分成了“大”和“小”两个阵营,然后先让大的阵营疯,随后倒掉了,后来又让小的阵营疯,现在也倒掉了。其实,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主要和估值、品质两个核心点有关,股票有无投资价值,和体量或市值的大与小无关。

上边专门分析过了,大和小,不能从绝对数值上来加以区分,要从质量和前景上分析——有的事物,看着大,实际上很小;有的事物,看着小,实际上很大。但因为历史的原因,A股在事实上确实把股票简单地划分成了大与小这两个阵营。

未来,投资者在整体上成熟起来之后,大与小的概念、边界一定会逐渐变得模糊——但至少在可见的未来,比如三五年、七八年间,这个边界恐怕还会一直清晰地存在。

大股票,也就是所谓的价值蓝筹疯狂后,用了整整十年来还账——实际上就是消化疯狂形成的高估值;小股票,也就是所谓的成长中小创疯狂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泡沫破灭的境地——未来会怎样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难题。

从过去和现在这十余年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从过去和现在这十余年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

第一点,不论你是蓝筹股也好白马股也好、中小创也好次新股也好,行情启动的基础都必须是低估值。

估值低了,下步才有可能启动大的行情,估值高,顶多阶段性地往上脉冲一下,但是绝对起不了大行情,起了大行情也是大灾。

第二点,这10年,至少是我股票投资的这十来年,我们的A股市场始终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

正如上边论述过的,当大股票往上走的时候小股票要么不走、要么走的很少。当大股票泡沫破灭的时候,小股票,即所谓的成长股由开始慢慢往上走,然后形成新的泡沫。泡沫完了之后怎么办,那就再破灭。整个的大的趋势就是这样。

这两点经验和教训,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这就是我下步要讲的——我们如何来科学地推导未来呢?也就是:未来的A股,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第一个,只有估值低的板块、估值低的股票,才有可能在未来启动新的大行情。现在当然还是大白马、蓝筹股,这些标的估值低。别看现在的创业板跌到了1300点,但是其估值还是30倍,还是比较高。与其自己比可能是低了不少,但从大的趋势来讲,还是高。

第二个,过去的10年很清晰,蓝筹股走了一个从高估值向低估值缓慢过度的过程。而过去的两三年,蓝筹股已经开始从低估值往上走、往上抬。而成长股在过去的10年,不停地往上涨,在最近两三年,特别是2015年,达到了估值的顶峰,之后和2008年的蓝筹白马股一样,达到其估值达到顶峰后也开始雪崩。

所以,根据这两点,我坚定地认为,在未来的数年,乃至十数年,中小创成长股还会为2015年的泡沫买单、还账。正如曾经的蓝筹白马股一样。现在股价已经下跌了,而且跌得不少,跌了70%、80%的股票一抓一大把,有些曾经的明星股,甚至已经跌了98%!但从总体上看,创业板的业绩还未跟上来,这个情况很糟糕,我认为比股价下跌还要糟糕得多。所以不用怀疑,创业板用软硬双杀的方式为过去曾经的疯狂还账,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而蓝筹白马,相对于2008年来说,已经还了整整的10年的老账了,现在虽然有些回复,估值还是非常地低。上证A50的估值还是低于10倍。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值上来说,都还非常有吸引力。

所以我认为与未来几年的中小创还要还账不同,蓝筹股要走一条和过去10年、和现在的中小创完全不同的路——这会是一条业绩增长、估值提升、股价更是明显增长的道路。比较明显的例子、确定性比较强的一个板块,就是保险业。因为其估值很低,所以我对未来几年,甚至是未来的五年、十年,对其板块的走势、龙头股的走势充满期待。

现在又到了2600来点了,从整体估值和时间周期上讲,又到了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位置,你是选大股票,还是选小股票;你是选真实业绩比较好的股票,还是选真实业绩不是太好的股票;你是选优质、高股息的股票,还是选质量不一定太好、股息率非常差的股票——对我们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抉择。

选对了,坐对了船,你的个人与家庭财富在未来还会有一个大幅的增长,还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要是选错了,那么极有可能未来就是价值毁灭的过程。你相不相信价值投资,相不相信低估值、高股息的优质标的成长的力量,这决定着你未来个人财富、家庭财富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说,现时现地,我的观点很明确——现在,就是历史的低点,就是历史的机遇!人生能发财、发大财的机遇并不多,现在就是,应该好好地抓住。

但是,考虑到市场上大多数人不可恭维的阅读理解力上,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强调和提醒一下:我说现在是历史大机遇,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是,也不是所有的板块都处在历史的低点上。

但是,考虑到市场上大多数人不可恭维的阅读理解力上,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强调和提醒一下:我说现在是历史大机遇,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是,也不是所有的板块都处在历史的低点上。所以股市,是个好地方,但是因人而异。

对投资者来说,他是财富的增长之地;对于投机者、看价格炒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血淋淋的绞杀之地——既绞杀你的财富,也绞杀你的人生。

我讲完了,今天的文章写得太长了——我为什么费这么多笔墨、劳这么多精神,唠唠叨叨写这么长的文章呢?

原因就是:今天的市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股民,投资的时间不超过5年,对5年前发生的事情,并不了然——而我们看到的市场大脉络,动辄就超过了10年。

哪怕那些股龄超过10年的老股民,也在10年的跌跌不休或涨涨不休中,改变了立场、“更新”了观念,认为跌就是该跌、涨就是该涨。

无论新老股民,一旦陷入股价涨跌的迷思,就会偏离投资的本质,而让自己的行为带上更多的投机的色彩——这才是失败的开始。

所以,作为一位老股民,作为一位自认为还算理性、还算有点大局观的老股民,我认为我有义务为这些陷入迷思的朋友讲讲旧事、温温功课,好心好意地提醒一下股市投资的本质:

一切始于估值,一切终于品质。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488.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