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首猎庄博客:以个人的偏爱好恶来指导生活方向

2023-06-2018:45:03 发表评论 2,228 views

读完书,我的理解是:相比物质的“富裕”,“富足”强调的是一种开放型、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能够自洽的精神状态。这种富足,来自于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连接,能够相互正向循环。有三点感悟:

1.完成从0到1,要“想到”更要“做到”

有句电影台词说,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从“懂得”到“过好”,还差了十万八千里:知道——想到——做到——做好——做成——得到。

从“知道”到“得到”,中间差了好几层。

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从0到1》,讲了微软、苹果、谷歌的创业故事,这些公司从0到1,可以理解为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最后到商业成功的全过程。

从0到1,显然不是脑子灵机一动想出个好点子就完事了,从想法——技术——工程——市场需求,要要走完从想法到技术,再到大家真正受益的全过程,才算完整。

吴军老师列举了发明青霉素的例子:

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菌——弗洛里团队从中分离出青霉素——研制出一种青霉素的水溶液——英美药厂联合参与研究——找到能够大量繁殖的青霉素菌种——默克和辉瑞等药厂参与量产(发明除泡剂)——搞清青霉素中青霉烷的分子结构——人工合成青霉素。

回看这些公司的创业史,就能理解从0到1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成功不在于他们从0开始,而是他们走完了后半程。只有完成了1,之前所做的工作才能体现出价值。

这一点对工作生活的启示是:有好的想法不能三分热度,马上要动起来,尽可能引入和发挥团队的力量,边干边学,小步快跑,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在行动中靠近、修正、完善想法,持之以恒把事做成。

2.实现知与行的闭环

吴军这本书有6个章节,分别是理解规律、正确决策、认知跃迁、做事方法、重塑能力、理性判断。

在我看来,这是很好的关于知与行的方法论。所谓知,包括认识规律、更新认知。保持理性。所谓行,包括正确决策、正确做事,提升能力。

吴军老师提到“世界的有效性”,他多次用这么一张照片举例:走电动扶梯容易而且快,所以大家都挤在那里,那条走扶梯的路因此拥挤不堪,而旁边的楼梯少有人走反而走得更快。

世界的有效性告诉我们,哪怕是一件好事,争的人多了,好处也要大打折扣。

在“世界的有效性”作用下,选择怎样的知与行,很多程度决定了做事的效率与成效。

在知的层面,就是要顺应规律不盲目,不管是市场的有效性还是世界的有效性,都要把眼光放到更远一点的明天,不轻信战胜市场,不轻言特殊能力,不做违背规律的事。

在行的层面,就是要专注坚持不折腾,一方面要理解学习有平台期,必须持之以恒用力,以实现“加速度”累积;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可叠加的进步,做自己擅长的事,把进步成长积攒在原有的有限经验上,而不是狗熊掰棒子式的简单重复。

把知的感悟放到行中检验,在用行的经验修正知的认识,形成正向循环闭环。

3.富足之路是一条自我成长之路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富足更多表现为精神富足,这种富足须向内看而不可向外求,个人要对此负有完全独立责任。

自由就是能力与欲望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越大,个人的精神世界越加开阔,精神富足的程度也越高。

富足之路,就是一条自我成长之路。

看完本书,我理解这一条“自我成长”之路有三个层面:

——第一,它表现为“开放自醒”。吴军老师说,职场人很多人做不到能力随事业同步增长,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走自己一个人通行的小路,无法接受与众人一起走一条远一点的宽阔大路。最终,他们自己成为事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吴军过去在提拔业务骨干担任初级管理者时,叮嘱他们说:既然我提拔了你而不是其他同事,就说明你比同组的同事更善于找到别人找不到的近路,但那些近路不是大路,不可能全组每个人都走,担任经理后,要善于找到大家都能走的大路,这样大家才能一同前进。

读之深受触动,也就理解了这样一张图:

在数学世界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现实世界中可没这么简单,最短的路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路。

——第二,它表现为“充盈自足”。这里的“充盈”是应该是幸福快乐的,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亲密关系都在这个范畴里,这是工作生活的基础和依靠。而“自足”,意味着自己思想是自洽的,想和做是一致的,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锚定自己的目标坚定走下去。

这种充盈自足应是一种顺应自然天性,不拧巴、不固执的通透状态。

我最近有个深切感受,拥抱这种“充盈自足”,很多时候就要“学会臣服”(读《臣服实验》的启示)。之前读过《臣服实验》,当时读有点不太理解,最近慢慢有点体味,“臣服实验”强调:不以个人的偏爱好恶来指导生活方向。
金惟纯先生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也提到,要放下评判心,当完全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臣服于当下时,我终于放下烦恼、抛开得失。

——第三,它表现为“奋斗自强”。今年读了两本人物自传,一本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另一本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前总编辑詹国枢老师《听凭风雨来:老詹人生的七个拐点》。

两位老师都在各自领域做出非常高度,一位体制外、一位体制内,一位办学、一位办报,看似联系不大。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两人极其相似:

俞敏洪为了教词汇,硬是把一本英汉词典的单词全部背了下来。

詹国枢为了写新闻,硬是把一本《辞海》的字词全部学了一遍。

在他们的自传里,回想当年的“拼劲”有点不可思议,当年的苦在回忆里都是“回甘”的味道。那种拼搏奋斗的足迹和记忆,让人战胜苦难、迎来转折,怎能不让人刻骨铭心呢?

他们的成功,或许很多程度上得益于曾经“愚公移山般”的拼搏奋斗。

自醒、自足、自强,终将成就“自我”。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2542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