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一草一木都如此这般深情款款

2023-07-3118:26:27 发表评论 277 views

上周休假带孩子去了苏州,中国四大名园苏州独占其二(拙政园、留园),园林堪称苏州的名片。

旅途高铁上,我跟孩子一起提前做了功课,看了《跟着书本去旅行》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节目中引用了入选中学课本的篇目叶圣陶《苏州园林》。

叶圣陶先生出生于苏州,本文是他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苏州的园林文化滋养了叶圣陶先生,他也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给予了回报。节目中说,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奥秘之门。

做好了功课,提前约好了导游讲解,赶上最早的开门时段,和孩子首先参观了被誉为“园林之母”的拙政园。随着导游讲解引导,我和孩子进去了一方典雅幽深的“园林世界”。

细细品味,我们主要有“三看”:

一看建筑类型:亭台轩榭

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即停止的意思,是供游人休息、纳凉、避雨、赏景之处。

台,“台,观四方而高者。”

轩,多为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以敞朗为特点。

榭,“建在高土台或临水上的建筑。”

比如,上面这个图就是“芙蓉榭”,所谓“芙蓉”就是荷花,临水赏荷之处。

一年四季,处处皆景。

雪香云蔚亭,看春日花红。香远堂、芙蓉榭,赏荷花盛开;待霜亭,看红枫飘落。兰雪堂,观雪中红梅。

二看造景艺术:叠景、借景

所谓叠景,如叶圣陶先生笔下所言,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所谓借景,最典型的是拙政园内借报恩寺塔之“景”,观之以为塔在园中。

这番美景自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历年的保护传承,老城区内严格执行限高,才能让此等景致延续至今。

又比如下图,梧竹幽居,是一座构思巧妙别致的方亭,其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重叠交错的套圈景观,将园林里的湖光山色变成了美丽的框景,为建筑所用。

亭内“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则为书法名家赵之谦所撰。

两个“借”字,既道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也道出了“借景”的真谛。

三看诗词典故:寄情与品味

拙政园,园名取自“拙者之为政也”(潘岳《闲居赋》),“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自我解嘲、超然物外。

拙政园里各种亭台楼阁轩榭,取名也都有寓意有出处,体现了园主人的志趣与品味。

听导游说了几处,记下笔记:

兰雪堂,取李白《别鲁颂》:“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寓指园主道德品行追求若兰之幽香、如雪之洁白。

嘉实亭,取黄庭坚《古风》“江梅有嘉实”。嘉实亭的空窗后面就是一幅采用借景和框景手法构成的图画,窗框中临借墙后面的太湖石石峰和竹子,就像是传统绘画中的一幅竹石图。

留听阁,取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阁前有平台,两面临池,池中种植荷花。

浮翠阁,取苏轼《华阴寄子由》:“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这一幢八角形双层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

与谁同坐轩,取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与谁同坐”这四个字,让人遐想翩翩了,若知轩名来历,便自然会念起“明月清风我”句,让人不禁再品,回味更加隽永。

见山楼,取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这座见山楼很特别,上二楼的楼梯不在室内,需从室外爬山廊上。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占据苏州,拙政园见山楼曾作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也是他博览群书的地方。

历史风云变幻,拙政园历经500多年,换了30多任主人。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沉淀,都在拙政园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建筑艺术与诗词歌赋天然融合,共同造就了堪称艺术瑰宝的园林之美。

走进它,像是走进了时光之门,陶渊明、李白、李商隐、苏轼……似乎看到他们徐徐而来。精神不灭,文化不断。流动的线条和光影,园林的一草一木都如此这般深情款款,映射出诗意之光。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25588.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