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是两个蛇皮袋配一根竹扁担。老父亲挑着出现在深圳北站的出站口。微弓着背,稍低下头,一手抓着身前的蛇皮袋,另一只手随着节奏自然摇摆。这是挑担的标准姿势。
我远远就认出来了。老父亲的这个架势,在络绎不绝的人潮中自成焦点,虽然大家行色匆匆,并无暇多看一眼。
刷了身份证,出站,放下担子。父母亲陪着小孩,我重新挑起担子。这个担子虽不算重,但也不轻,特别是对于久疏战阵的我而言。我觉得竹扁担正往肩膀上的肉里扣,扣得肩膀微微生疼。似乎战争才刚开始,肩膀上的肌肉就已经变得松软,败下阵来。
从出站口到电梯口,从电梯口到负一楼停车场,应该就一百多米的距离。我没有和父母亲一起走,而是快步向前,先行走到车旁。放下担子,让肩膀休息一下。
其实我挺能挑的,在多年之前。这么说就意味着现在已经是肩不能挑了。古人曾用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来形容废人。按这个标准,现在的我已然废了一半。
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除了当年勇已无勇可提。在农村长大的我,用肩膀的机会多得是,于是也练就了我的铁肩。
小时候挑得最多的是柴火和水。小时候烧柴火灶,灶里的每一束火苗,烟囱里的每一缕青烟都来自于我们挑回的柴火。柴火其实是千差万别的。耐烧与不耐烧就代表着砍柴火的路途的远近。在相对近的地方砍的其实只能算是贴地生长的柴草。这样的柴草我们每半天挑一担回家。这是标配的任务,也是生活所需。在弯弯绕绕的山间小路上,我挑着柴草可以一路飞奔,往往是绕过一两个山头才拄着担子休息一会。
砍柴需要周末假期等整块时间,而挑水则不然,可以见缝插针。那时没有自来水,吃水全靠村头的那口井。将井水搬运到家中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的水缸,需要一条两头挂着铁链制成的有挂钩的竹扁担,两只水桶,还有一个能挑水的肩膀。
挑水其实是趟技术活。不熟练的话就容易晃动,一边挑一边洒,回到家里可能就剩半桶了,而且还容易打湿鞋子与裤腿。如果熟练的话,将两桶水打满,随着固定的步伐节奏微微晃动,水是不会轻易洒出来的。
柴火与井水挑多了,肩膀也就练出来了。长大点后干别的农活大多离不开挑担,也就不在话下了。记得当时还种着山田,也就是梯田,就少不了挑稻谷、挑肥料,还有挑稻草……
不停地挑也给了我一个好身板。现在身板尚好,可是挑担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离家远了,离农活也远了;肩膀解放了,也退化了。在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教书匠的路上,我越走越远。但本质上我觉得自己还是农民,我觉得自己还是能挑能提的。虽然现在的我挑不了很重的担子,但我仍然敢于蹲下身,弯下腰,将肩膀放置在扁担之下,负重起身。